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善盡社會責任的大學:公舘社區工作小組工作回顧


如何使大學的學術「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深入社會與大學本身底層,進行變革以履行社會責任,係當前各大學的挑戰。在經歷過八八風災(98年)、食品安全爭議(101~104年)、高雄氣爆(103年)、登革熱防疫(104年)、台南大地震(105年)等事件,成大逐步從事件反應式的參與社會實踐,發展出體系性地參與資源匱乏、高度脆弱社區的社會實踐模式,未來期待拓展至台南16個區域弱勢行政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定義偏遠地區鄉鎮名稱「區域弱勢」之行政區範圍)。


本校102年獲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支持,接觸弱勢程度最高之一的左鎮公舘社區:實地居住人口約500人,高被扶養人口比,成大團隊不僅看見弱勢與需要,更開啟這個體系性社區參與的創新服務路程。

就當時而言,公舘社區不僅遙遠交通不便,重要公共服務資源如學校、衛生室與派出所等,均遭刪除或撤離至8至15公里外。社區面臨隔代教養、高齡長者就醫極為不便、缺乏社會互動、小農缺乏農產行銷、學生缺乏課後教學支持等問題。

103年1月我們踏入公舘社區,多次拜訪教會及社區發展協會會員並舉辦論壇,逐步釐清社區的發展需求與願景,提出創新服務方案。

(1)創新服務內容:

以知識與社會責任支持社區培力提升能量

A.學伴方案(學期間)

圖3-4遠距學伴:成大於社區創新服務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