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善盡社會責任的大學:公舘社區工作小組工作回顧


如何使大學的學術「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深入社會與大學本身底層,進行變革以履行社會責任,係當前各大學的挑戰。在經歷過八八風災(98年)、食品安全爭議(101~104年)、高雄氣爆(103年)、登革熱防疫(104年)、台南大地震(105年)等事件,成大逐步從事件反應式的參與社會實踐,發展出體系性地參與資源匱乏、高度脆弱社區的社會實踐模式,未來期待拓展至台南16個區域弱勢行政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定義偏遠地區鄉鎮名稱「區域弱勢」之行政區範圍)。


本校102年獲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支持,接觸弱勢程度最高之一的左鎮公舘社區:實地居住人口約500人,高被扶養人口比,成大團隊不僅看見弱勢與需要,更開啟這個體系性社區參與的創新服務路程。

就當時而言,公舘社區不僅遙遠交通不便,重要公共服務資源如學校、衛生室與派出所等,均遭刪除或撤離至8至15公里外。社區面臨隔代教養、高齡長者就醫極為不便、缺乏社會互動、小農缺乏農產行銷、學生缺乏課後教學支持等問題。

103年1月我們踏入公舘社區,多次拜訪教會及社區發展協會會員並舉辦論壇,逐步釐清社區的發展需求與願景,提出創新服務方案。

(1)創新服務內容:

以知識與社會責任支持社區培力提升能量

A.學伴方案(學期間)

圖3-4遠距學伴:成大於社區創新服務的基石





圖3-5後續衍生培力的Scratch軟體學伴寫作營


(a)遠距學伴:

面對交通不便引發的教學資源匱乏問題,成大團隊與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左鎮國小、輔大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等單位經過多次電子信件、電話與面對面討論,自104年3月,提供遠距課後學習、面訪了解學習狀況,目前進入第四期。參與遠距的資源網絡計有本校5個行政單位,3位老師,9個校外組織。同時,外文系高實玫老師將於106學年邀請系上「服務學習一與二」的學生加入,協助左鎮國中同學進行遠距英語閱讀課程。在成大團隊的協調下,遠距學伴總計於第一期提供每週11人,每週2次,共10週220人次服務。第二期提供每週33人,共11週363人次服務。第三期提供每週27人,共10週270人次服務。均由成大學生擔任志工,提供遠距教學。
圖3-7農村體驗營:了解在地,與公舘社區合辦


圖3-6 選課散策:辦理與農村結合的課程


(b)軟體學伴(寒暑假期間):

104年5月成大資工系蘇文鈺老師與岡林教會討論後,決定把在嘉義東石過溝教會從事軟體寫作教學的經驗帶回台南,使公舘社區孩子們有機會在傳統學科之外,學習軟體寫作技能,擺脫教育資源不足的發展困境。迄今共辦理四期軟體寫作營隊


(c)生態學伴寒暑假期間):

103年6月為凝聚社區共識,成大團隊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辦理了農業論壇。103年9月,成大團隊與社區合辦農村體驗營,北中南部的青年學生踴躍參與。並引入通識實做課程發展成生態營,其後經教會與社區發展協會溝通後,進一步形成旅遊方案。104年2月,成功於社區導入「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生態、倫理與在地實踐」等課程,及生態學伴於社區。


(d)國際服務學習學伴(每年5與底至6月上旬):

教務處與香港理工大學選定這個社區,經過雙方老師現場訪視,以英語學習社區旅遊、以及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三門課,作為與社區合作的服務學習課程。


B.社會支持方案

此社區人口高度散居,公共服務可近性極低,成大結合校內外不同單位或組織,對高齡及新住民家庭形成不同的社會支持方案:


(a)高齡健康服務網絡

104年9月研究總中心帶領台達電研究團隊、台南署立醫院新化分院拜訪公舘社區時,莊仁賓院長當場以健康檢查回應社區理事長的高齡者健康服務問題。12月邀請成大醫院內科部老年科張家銘主任,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盧豐華所長討論具有社會互動支持性的鄉村整合式長期照顧網絡,以補長照政策不足,惠蒙引入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經四次會議定案。


(b)新移民家庭拜訪與支持網絡

部分新移民家庭遭遇跨文化溝通的困難或社會與心理支持需要,105年1月正式結合成大台文系、台越文化協會、疼厝邊及在地非營利組織,拜會有需要的家庭,草擬定期陪伴服務,促進家庭成員了解彼此的生活文化,並與玉井家庭福利服務中心、第三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合作,補充現行社福系統之服務不足,創造整合性支持。
圖3-8:成大醫院內科部老年科張家銘主任等與社區討論


圖3-10:關心新住民醫療支持:結合成大台文系、疼厝邊協會等資源


C.社區經濟發展



(a)安心農場與自行車導覽方案:

安心農場是承接教會、發展協會對生態學伴的檢討建議而來,由熟悉在地環境的居民指認適合觀察的區域,成大課程學生進行友善耕作的觀察紀錄,農作送驗。目前三個農場,送驗的楊梅農藥都遠低於標準值或未檢出。此模式辦過數次相關的導覽活動,政治系學生陳冠臻將它改良成選課導覽,搭配綠色交通成為自行車方案,融入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3-11:服務學習課程進入社區,促進學童與國際生互動及外文學習意願


3-12:成大團隊帶領學生與農友進行生產記錄


(2)創新服務效益(內外):

社區、大學、社會組織的反應

A.社區面(組織單位、孩子、農友、整體發展)

(a)社區孩子面(學伴)

i. 遠距學伴:每月見面改為陪伴式學習之後,國中生多認為「當面見到,比在線上見面好」(朱俊彥,2016/05/20);牧師:剛好也是有上帝的帶路,讓成大來關心。左鎮有很多需要關心的地方,單親、新移民母親等的家庭問題。
ii. 生態學伴(暑假期間):孩子們原以為超無聊的生態營,在探訪社區生物觀星過夜之後,轉為期待再辦;同時,在踏勘過程看見透過成大活動方案轉化家長想法的可能性。
iii. 國際服務學習學伴方案:成大國際生的服務學習促使社區孩子燃起升學衝勁;理工大學同學看到左鎮國中孩子從青澀,不好意思講話,到後來轉化改變,主動跟隨遊覽景點,分享自己的經歷;國中孩子印象深刻地說:「在導覽中訓練,能夠不以上課演講的方式進行學習」。

(b)農友面(社區經濟發展方案): 

成大與社區的互動,增加了媒體曝光度與行銷通路機會:曝光使得詢問度增加,對社區農友具有帶頭作用;成大協助送驗薑黃芭樂楊梅,讓我們知道種出來的農作是否安全。


(c)社區組織面:

形成跨組織的發展協力,教會:今年三月改為陪伴式學習之後,教會感受到「教學壓力被有效的分擔」;發展協會:以課程學生成果發展社會企業商品;105年7月21日會議確認,以農務打工換宿做為後續合作方式。社會工作單位:與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台越文化協會,疼厝邊協會、玉井家庭福利服務中心、第三新住民服務中心(基督教女青年會)建立垂直與橫向整合聯繫網,使主責機構獲取完整的資訊,為新住民家庭提供適當之支持。高齡社會支持(體系):社區發展協會願意與我們討論建置高齡社會支持體系的細節,成大醫院內科部老年科主任張家銘醫師負責,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提供協力,台南醫院新化分院同意結合醫療服務,形成偏鄉整合式高齡長照服務模式。


B.學校課程面(制度、非制度的、單位間的、老師的):

3-13:與國際非營利組織協力,帶領成大學生於山村進行課程設計


3-14:大學課程納入在地學童突顯孩子的角色

左鎮國中:4月間以自行車車隊與社區發展協會農村再生計畫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成大志工等合作,發展自行車導覽路線:綠色騎跡的基本路線;左鎮國小、光榮國小、口埤國小、岡林教會與理工大學及成大形成共同英語學習網絡。前述三個方案,自104年1月份起,與教務處形成15門協力課程:
-

(a)服務學習課程: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生態、倫理與在地實踐》;《國際生服務學習》;《遠距課輔關懷偏鄉弱勢學童》;《人道建築》;《自由軟體與社群經營》;《社會設計》;《社區規劃與地方行銷》;《社區服務與英語智能》;


(b)課群共學:

使教師更有體系性以課程進入社區進行課程技巧教導,部分課程組成課群,進行共同學習課程工作坊。


C.學校組織面(校內多單位的協力與溝通協調)

學校組織產生「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兩個層次的改變:


(a)非正式制度的改變:

104年8月教務處與人社中心進入社區開始課程的溝通協調與討論,以因應社區遠距學伴的陪伴準備需求,形成教學課群組的經營;有的老師或學生進入社區之後,自發性的投入社區發展需求項目例如學伴;亦有單位知道社區需求後,自發性參與例如圖書館(遠距上機)、研究總中心(新化分院連結)、人事室(環境清潔)。


(b)正式制度的改變:

104年12月8日於校務會議正式修訂《國立成功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推動小組設置要點》,將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納入推動委員,參與師培與資源規劃;目前已提案將增設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組。



D.學校學生面的效益


(a)學伴方案:

遠距學伴與軟體學伴:小學伴進展不如預期者,與帶課老師、牧師娘討論,尋找解決方案。


(b)社會支持方案:

了解新住民家庭成員間的問題,提供文化背景與解決方向之參考意見;高齡照護非常受歡迎


(c)社區經濟發展方案:

安心農場演變自103年生態健康小步道,與社區對104年生態導覽營之建議。經由課程同學參與建置,形成探索導覽地圖。有體系的了解在地生態與人文脈絡:透過生態健康小步道的調查與設計,同學思索將知識置入景點A與景點B之間,創造互動式的步道導覽(2015/04/15);因應社區缺乏資源,以及有需要製造遊客與社區環境互動的現況,以3C攝影,製作生態環境探索式手冊(2015/04/15);製造有意識選課的導覽(2016/01)


E.公共政策面的整體效益:

促進公部門橫向或縱向間的聯繫與資源重分配

(a)學伴方案:

將學習資源集結重分配給英語學習資源不足的地區,自104年12月11日起,在香港理工大學積極詢問下,與成大陸續跟岡林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左鎮國小、光榮國小、口埤國小展開資源重分配的討論與落實。看到自己的成長或與同儕的不同:PolyU students gained from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were able to question their own biases, stereotypes, preconceptions, and/or assumptions (香港理工大學ELC,2016/06/03);大多數同學看到理工大學學生比成大學生有較高度的服務熱忱(鄒文莉,2016/06/20,辛克萊咖啡);立委李麗芬肯定本方案(6分44秒-9分33秒),支持科技部「遍地開花」;綠色奇蹟參與本案之後,促成扶輪社將遠距列為該社100週年的重要政策,本校外文系因此於九月底,會同扶輪社在屏東北葉國小開辦遠距英語學伴。

(b)社會支持方案:

觸動在地公共服務部門,進行橫向或縱向聯結:台達電/成大人文科學中心104年7月28日探詢在地脈絡的醫療照護需求與開發的可能性,引發新化分院、成大醫院投入公舘社區、的健康服務;成大與玉井家庭福利服務中心、第三新住民服務中心、嘉南療養院交換新住民個案資訊整合資源。
3-15: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香港理工大學石丹理副校長、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羅周文理事長共同簽署務學習課程合作協議,負起在地社區發展國際化的社會責任


(c)社區經濟發展方案:

與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畫結合,共同投入調查與課程實做,以農場與在地人力為核心,形成導覽地圖資料庫蒐集策略,供有興趣的組織製作或發展在地旅遊行程(將進行三合一政策提案)。亦成為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土地測量暨地理資訊系、左鎮國中以及新化社大等製作在地旅遊行程的基礎,增添規劃設計的人力。








(三)組織內部創新機制及運作情形

1. 善盡社會責任的大學

(1)組織內部創新機制:

A.辨識指認需求與方案,做內部溝通的前置準備:

運用前述的機制,形成回應社區歷史情境與需求的內部跨域運作。
圖3-45 (會重畫)

B.建立融合社區與利害關係人需求為主的內部資源重分配流程:

圖3-46 (會重畫)
運用非正式與正式運作兩種機制,尋求有意願進入社區的老師,確認可能遭遇的問題類型範疇與數量(例如開課條件、學生修課條件、課程時數、抵免服務學習的條件、經費、進入社區的時段、可(或需要)使用的設備等,協助進行校內資源網絡的搜尋或結合。

C.建立彌補內部資源不足的資源搜尋與招募機制:

為運用大學的知識、技術或能力,與外部資源團體或個人接觸、銜接、協力,使社區得到相應的資源或網絡。仍不足時,啟動公開招募機制做為最後的資源補充管道,主要是補足人力。


圖3-47 (會重畫)

D.建立追蹤的程序 (含個別課程面、方案面):

使大學的社會責任能夠在社區順利推動,本校扮演溝通協調的角色,請資源提供者考慮本身與社區的狀況及感受,調整資源進入的安排方式(包含成果的釋出方式與量),未改善則連絡資源提供者的單位主管,召開協調會議,再無具體改善,則邀社區一起參與溝通協調。在社區與課程層次無法解決的議題,轉至正式單位中的會議進行討論,需要組織結構因應的議題課程,則提升至制度的改變。

圖3-48 (會重畫)





(2)執行成效:

從103學年度上學期開始,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透過「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等課程與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公舘社區和其他工作場域。學生對於社區工作和課程的看法,以正面意見居多。例如,103學年度下學期「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課程學生意見回饋中提到:「翁老師(翁裕峰老師)的上課方法很特別,讓人能輕鬆的在課堂上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學到很多,尤其是真正走訪社區才能感受到他們弱勢的處境,也激起我想要改變現況的心…我覺得這堂課是我上過最有趣又有意義的課。」。

在學生和社區的互動中,以課程為基礎的行動導向,也建立學生參與社區工作的前景。如方雅慧老師在公舘社區不同課程中觀察到:(1)同學們自課後持續關心社區的孩童,有六位同學助教已利用8天時間,協助幫社區土角厝模型施作完成;(2)同學們開始將所學應用在自己的家鄉改造;(3)運用社區工作的知識,在自己服務性幹部的社團進行服務規劃;(4)延伸參與和社區工作相關的營隊(義築營隊)或非營利組織行動(如Teach for Taiwan, Design for change)。


在104學年度第2學期社區服務與英語智能課程中,也有學生提到:「這是我上過最有意義和最感動的通識課!除了豐富多元的課程外,最有趣的還是能夠親自地實習教導小孩!此外,這也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身在成功大學裡,原來可以這麼的international,因為班上擁有眾多的外國人外,還有了機會能夠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們交流。」



未來展望促成大學生專業整合為回流的力量

 我們過去以遠距學伴具體的工作項目,與社區建立信任的基礎,未來仍秉持這個方式,持續推動安心農場與社會照顧的方案。

安心農場部份,社區發展協會剛通過生態營區打工換宿這個方向,我們將以目前既有的安心農場導覽相關基礎,給予社區實體的協力,透過招募對這個社區現有發展方向有興趣的在地或外地新世代前來打工換宿,培養三合一鄉村專員,從事下列三項任務:開發連結安心農場的互動導覽地圖與遊程、拜訪在地耆老建立社會支持、空閒時間陪伴在地孩童成長。



開創三合一鄉村專員的策略如下:

  • 安心農場部分→透過大學課程及公開志工招募,於平時進行在地生態、景觀、人文、歷史等生活觀察與記錄→培養新世代組織社區經濟發展人才→建立自然生態教室,發展互動式探索地圖→申請《大專生洄游農村》等政府補助,並結合非營利組織資源以支持各項工作進展
  • 社會支持網絡部份→搭配安心農場的經營人力→週末帶領遊客進行安心農場暨社區導覽+高齡社會支持訪視(阿公、阿嬤下午茶)→申請參與《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第一期)-102 年至 105 年」》當中的偏遠地區(含山地離島)社區化長照資源管理與設置工作
  • 學伴部分→搭配安心農場的經營人力→夜間提供在地孩子陪伴學習與生態觀察的人力

三合一方案介紹


1、安心農場:
平時進行在地生活觀察與記錄:生態、景觀、人文、建立自然生態教室、申請《大專生洄游農村》





2、社會支持網絡部份:

週末帶領遊客進行安心農場社區導覽+高齡社會支持訪視(阿公、阿嬤下午茶):申請參與《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第一期)-102 年至 105 年」》當中的偏遠地區(含山地離島)社區化長照資源管理與設置工作








3、學伴部分:

夜間提供在地孩子陪伴學習與生態觀察








4、維持繼續發展的工作方法:

  • 建立進場訓練、實作
  • 課程式打工換宿(通識、專業、職訓)
  • 依方案主題時程設計:
    (1)進場訓練課程
    (2)打工課程+現地實作
    (3)出場前回饋:軟體學伴案例


5、成大後續在地方社會扮演的角色:拓展與串聯
  • 從單一社區擴展至多中心社區經濟:於公舘社區及其他左鎮的社區多元並進組合:
    (1)安心生態經濟:安心農場+生態教室
    (2)學伴定向探索:導覽資源圖繪製與運用
    (3)社會支持照護/支持調查+午茶故事館
  • 從分散式課程轉化為集中套裝式課程:進、出社區的套裝(職訓)課程
  • 跨域治理的鄉村政策:客製化組合式職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