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公舘社區教學方案介紹


自2015年開始,我們在公舘社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方案設計,一開始先是遠距教學,後來逐步有資訊教學、現場的數學課和英文課等等發展。在此透過文章簡述目前公舘社區的教學方案概況,也希望有志於教學方案,或者關心偏鄉社區教學的朋友們可以從文章中獲得一些資料,更加了解不同的行動者在計畫中的相對位置。


一、公舘社區的困境


日出美景是公舘社區二寮里的特色景點,但是美景的背後隱藏著種種挑戰

公舘社區位於左鎮區,距離台南市中心25公里,車程近1小時,由岡林、草山與二寮3個里組成,佔左鎮區一半的面積,是台南市不利程度最高的社區之一:實際居住人口約500人,高被扶養人口比(以扶養率比較,公舘社區為台南市區的2.9倍,即使是和老年人口偏多的左鎮區比較,亦達到2.1倍),使得成大團隊在2013年不僅看見鄉村的不利狀況與需要,更逐步開啟這個體系性社區參與的創新服務路程。


經過半年的準備期,成功大學工作團隊在2014年1月正式踏入公舘社區,多次拜訪教會、社區發展協會會員、以及在地文史工作者,並舉辦論壇,與社區利害關係人(包含公舘社區發展協會、岡林教會、左鎮國小、左鎮國中等),共同逐步釐清社區的發展、需求與願景,依此提出學伴、社區經濟、社會支持這三個相互關聯的創新服務方案,各方案由不同的小型行動案支持,搭配課程或志工,與社區共同建立一個能改變當前資源分配不公的永續性重分配體系,降低高齡、受教孩童、農村勞動者、中小學教育者、鄉村公職人員、宗教工作者等的不合理負擔。




2014年年底,社區教學方案啟動前夕,由幾位關心社區學童發展的學生一同剪輯了一段影片,試著向關於偏鄉發展的人們說明公舘的挑戰(請見上方影片)。

截至目前為止,每學期教會參與遠距教學的小學伴數目大約在16人至20人上下,年輕最小為小學三年級,最高則至高中。若你居住在這樣的社區,可以先想到幾件事,首先是在當地除了週二的巡迴醫療,其他如衛生所等公設醫療機構均付之厥如,若身體不適必須就醫,必須到車程至少20分鐘的新化;而當地的小學亦已裁撤超過10年,故在地學童如要上學,就必須從山上搭乘交通車至左鎮國小。此外,岡林地區亦無安親班、課輔班的設置,而父母多半外出工作;此種缺乏課後教育資源所造成的挑戰,均由在地的岡林教會扛起重擔。

如何和公共設施缺乏的山村一起前行,改變困境,乍看是個難題。但顯而易見的是,這裡的孩子需要支持,至少是陪伴。

二、工作概況


從社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結構來看,公舘社區面對的挑戰非常多面向,我們將在地工作的細節對應社區需求,分成社會支持、社區經濟和教育方案等挑戰,並採用相對應的工作內容和社區協力。

(一)社會支持

如前所述,公舘社區有著高扶養率。如何提供高齡人口適度的支持,是公舘小組的重要工作之一。幸運地,在公舘社區發展協會成功募得車輛之後,配合政府長照方案,讓日間提供長者相關服務。

長者會在平常日由協會人員載送至社區協會內的關懷據點,由在地青年和公舘工作小組的人員提供健促活動,以及測量血壓和保健資訊等服務,除了關懷長者的生理健康,也兼顧心理健康和社會互動的需求。


(二)社區經濟

如何發展具在地特色和社會正義價值的社區經濟,一直是偏鄉的難題。

2015年夏天,香港理工大學尋找國際服務學習課程合作對象的過程中,從教務處獲悉成大人社中心在資源不足的公舘社區進行社會實踐社會資源重分配的計畫。透過雙方老師採取我們建立夥伴關係的模式,實際走訪過公舘社區,與利害關係人就個別需求,在整體社區發展願景下,討論決定他們的英語學習、社區旅遊、以及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三門專業課程,搭配成大與社區協力的三個工作方案,作為與社區合作的服務學習課程。

透過面對面討論、電子通訊、以及數次面對面的課程規劃討論,設計出符合社區社發展協會、左鎮國中、左鎮國小、光榮國小、口埤實小、玉山國小等需求的課程,貼近社區的現況,在地條件與需求的課程。目前具體成效包括設計了單車旅遊路線、空拍地景資料收集、旅遊資料統整、在地特色菜單設計,以及前述和在地學校一系列的課程合作。

在前述支持下,社區也開始思考如何建立起有意義的在地旅遊,和童軍志工服務基地等。


(三)教育方案

隨著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在公舘社區工作方案的開展,以課程搭配執行社會資源重分配網絡的模式,自104年1月起,逐漸由成大校內拓展。左鎮國中在105年6月底參與成大參與公舘社區課程檢討會中獲悉外文系高實玫教授以英語學習課程,搭配香港理工大學英語學習中心課程,提供岡林教會與左鎮國小學童英語課之後,當場向高教授提出應與陪讀的請求。高老師採取遠距經驗,與扶輪社3470區台南中區扶輪社聯繫,並邀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提供遠距教學平台與技術諮詢,形成夥伴關係,於105學年邀請系上「服務學習一與二」的學生加入,協助左鎮國中同學進行遠距英語閱讀課程。扶輪社3470區與本校外文系結合後,也將他們原本在陪伴的屏東北葉國小納入英語遠距學伴服務案中,以提升孩子們的人力與文化資本。


可以這麼說,各位參與的教育方案,正是攸關公舘社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教學方案


遠距教學在公舘社區的開展,源於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公舘工作小組(下稱公舘小組)和公舘社區岡林教會一直以來的討論:「計畫如何支持社區的教育議題?」一開始,先有修習「資本主義與當代醫療」課程的同學在2014年10月左右,對小朋友們的課後學習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上山教學」的意見,但是在岡林教會劉哲民牧師的解釋下,發現並不容易;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單程25公里的距離雖不算極遠,但是公舘社區本身交通不便,公共運具亦缺乏,由台南市區至岡林教會所需旅運時間,至少需3小時,岡林教會本身亦曾試圖招募教師至教會協助助,無奈並沒有人前來應徵。在公舘社區進行相關的教學工作,始終被各種條件所限制。

後來,公舘小組的翁裕峰老師在2015年12月的公共電視新聞中,看見T22教育聯盟和輔仁大學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對屏東的中小學進行遠距教學的訊息。經過內部討論,並且與輔仁大學、T22教育聯盟方面連繫,認為此種方式在公舘社區或有可行性。遂在2015年的1月9日前往台北拜會T22中小學教育聯盟,在討論中獲得T22教育聯盟負責人何清人教授的允諾,願意支持公舘社區的遠距教學工作,而輔大方面亦表示可以提供平台的操作教學。是故,公舘工作小組決定將這個訊息帶回公舘社區,與社區的領導者們約定在2015年1月16日進行討論。

2015年1月16日的這場討論,也是遠距教學這個議題第一次正式進入社區領導者的公共議題脈絡,可以說是公舘社區工作的另一個理程碑。本場討論由成大團隊翁老師邀請岡林教會劉哲民牧師、岡林教會楊如民牧師娘、岡林教會黃祉茵老師、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羅周文理事長、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陳柳足總幹事、左鎮國小李智賢校長、成大團隊李光益博士後研究員、成大團隊朱俊彥助理等,一同進行會議,協調可能的教育支援進行方式。


公舘社區的教學方案,從這場會議開始。


經過翁老師的簡報,並轉達T22聯盟和輔遠偏鄉關懷教育中心願意協助社區進行教學的意願,遠距教學方案獲得很巨大的支持,岡林教會方面答應提供教會三樓作為遠距教學電腦室和帶課教師一位、左鎮國小李校長則願意將教育部左鎮數位機會中心(DOC,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的電腦部份移轉至教會三樓,作為教學支援使用、公舘社區發展協會方面則是願意支援相關活動在社區辦理,並提供食宿服務等基礎設施。至此,成大人社計畫與社區的第一個大型合作案,大致定案。成大團隊、輔大團隊、岡林教會和左鎮國小李智賢校長也在2015年2月7日於岡林教會三樓舉行了第一次的開班說明會,除了社區學童的熱烈參與,輔大團隊亦由呂慈涵老師帶領,南下向社區學童與居民,介紹遠距方案如何進行,並邀請大家一同讓孩子參與。而社區居民則給予非常正面的迴響。所有的前置作業開始朝向軟硬體建置和人力招募的方向前來。

在教學支援定案後,成大團隊和公舘社區開始分頭進行外部資源的尋找與整合。首先是成大團隊,由於遠距教學方案是第一次在成大實施,相關教學志工從何而來,事實上是有急迫性的問題,而當時人社計畫的經費,亦不足以如同輔大方面以支薪方式聘請志工。為了解決人力問題,成大團隊採取的方式係多方進行,讓部份教學志工人力來自翁裕峰老師「資本主義與當代醫療」課程,部份人力則是公開向成大校內募集,並且於2015年3月4日公開向成大校內進行志工招募說明會。而輔大團隊呂慈涵老師再次帶領助理前來助講和協助回應種種問題,讓志工招募會的參與者由不了解到了解遠距志工進行,是初期招募的重要支援。

當時留下資料的志工雖然尚未全數配滿(第一期教會提出的學童需求人數為10位,但是每週有2次上課時間,故需要的志工為20名,而星期一、四的國高中學伴於第一次仍屬線上諮詢性質,未固定開班),但已經接近需求人數。歷經開課幾次調整,大學伴加入退出等名單更動後,順利補足人數。硬體部份,透過翁裕峰老師的連絡,成大圖書館願意無償提供總圖書館三樓教育訓練室作為遠距教學場地。但是教育訓練室的電腦係虛擬主機操作,故無法連線上joinnet,故翁老師再連絡上「綠色奇蹟」再生電腦公司捐助10台電腦,並由公舘小組內部自行建置軟體環境,最後成大端的置前作業,算是初步到位。

在上線前,教會方面的前置工作亦同步進行中。左鎮數位機會中心雖捐贈了電腦,但是教會三樓仍然還不是完整的教室。經過幾次討論和頭人們的區中牽線,後來主辦「蚵寮小搖滾」的團隊以康憶慈小姐為窗口與岡林教會連絡上,表明團隊和善心人士願意協助教會整修三樓空間,捐助相關裝潢材料,並且召集人力進行電腦教室和學童閱覽區的隔間、拉門和裝潢,同時將網路線和電線等基礎線路全數設置到位。由於岡林教會的感召力,讓這份從無到有的工作得以順利完成,這並不是容易的事。

2015年3月18日,經過上述公部門、私部門和第三部門的協力合作,遠距學伴課輔工作開始在成大試上線。算是公舘社區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一直持續至2018年的今天;在這段過程中,仍有許多不同的單位不斷提供支持,讓教學方案可以更加順利,比如扶輪社提供了新的遠距教學系統、成大計網中心提供雲端主機的奧援,以及中油捐贈的電腦……等等,都是重要的支持。

以下簡單整理歷屆參與人數如表格所附。


公舘社區岡林教會遠距教學方案人數統計表
學期小學伴男大學伴女大學伴大學伴總人數備註
103學年度第2學期11131124各學期人數統計為報名資料之總人數,包括成功配對、未配對、進行現場教學和軟體教學的人別資料。本學期與「資本主義與當代醫療」課程合作。
104學年度第1學期37232144本學期與藥學系服務學習(3)和資工系服務學習(3)合作。藥學系課程同學擔任大學伴,資工系同學擔任技術支援人力。
104學年度第2學期29131730本學期與藥學系服務學習(3)課程合作,但轉向以志工為主,課輔學生為輔。
105學年度第1學期27102030
105學年度第2學期2272734本學期有部份大學伴協助輪值代課,故大學伴總數大於小學伴總數。
106學年度第1學期1761117本學期與外文系服務學習課程合作,由外文系支援5名大學伴,進行遠距教學。


因為學生們的熱情,除了遠距教學,目前亦有幾種教學方案正在進行,分述如下。

(一)遠距教學

遠距教學採用視訊和線上教學,讓小朋友透過岡林教會的電腦教室上線,和位於成大圖書館3樓教育訓練室的大學伴們透過Adobe Connect 平台進行線上一對一課程。目前每週有3個班別:

週一 18:30-21:00
週三 18:00-20:30
週四 18:30-21:00

每堂課程的前30分鐘是準備時間,後30分鐘是課後討論時間。主要的教學科目是數學,若小學伴有其他科目需求,也可以視個人能力來進行設計。在行前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會提供教材教法和設計等課程,協助大家準備每週的教學。另外,也建議大家可以製作課程投影片,以利教學進行。課後會進行15至30分鐘的討論,協助大家統整課程進行的狀況,並收集相關問題。

除了現場教學,我們每個月會安排1次見面會,讓大家可以到岡林教會去和小學伴們見面,同時陪同學習。除了陪伴,也交流遠距教學的看法和需求。此外,期末我們亦安排了同樂會,讓小學伴們到成大來,一同進行活動,作為遠距教學一個學期以來的小結。


遠距教學成大端上課實況



(二)現場數學教學

現場數學教學進行的頻率是每雙週1次,會將報名此項將學的伙伴分成2組,輪流值班,如此不但壓力較小,同時也可以讓每週的教學活動不間斷。教學的對象則是因為時間或其他限制無法參與遠距教學的小朋友,每次教學則是1小時至1個半小時(約14:00-15:30,若有狀況或小朋友有額外加課需求均可調整)。

交通方式分成兩段,我們通常會在12:10台南市火車站前站的公車候車處集合用餐(圓環「鐵道飯店」1樓的7-11前),搭乘12:45的綠幹線公車前往新化公車站。岡林教會的教友志工會協助將我們由新化接駁至岡林教會,車程總計約50分鐘左右。全程會以同樣的方式返回台南市區。


現場數學教學上課實況


(三)現場資訊教學

現場資訊教學目前由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的廖嘉豪同學擔任志工講師,講課內容為Code.org,以遊戲進行的方式讓小朋友們習慣Scratch這套程式教學軟體。目前會上課的小朋友大約在8人至12人左右。

若有意願擔任擔任本教學方案的志工,我們會再進行排班,讓每週都有資訊課可以進行,同時也會一同設計和研討Code.org結束之後的教材和教學方案。

交通方式目前係自行前往,若需接駁,請參閱現場數學教學該段說明。


現場資訊軟體教學實況


(四)現場英文教學

現場英文教學在106-1學期係以本校心理系外籍生和大學伴一同透過遊戲、影片協助小朋友進行英文口說。上課時間通常會和現場數學教學的時間錯開,以2個時段的方式來進行,除了讓小朋友都可以上到外籍生的英文課,也可以降低每班人數,減輕負擔。

目前正在和外籍伙伴洽談106-2的教學規劃,若你對於擔任英文課的助教或講師有興趣,歡迎報名。我們會協助大家進行方案安排。

交通方式請參閱現場數學教學該段說明。


現場英文教學實況



四、結語與期待


在幾次活動中,我們都會收集小朋友的意見。有小朋友是這麼說的:「謝謝大學伴這幾年的教學,也會到現場來教小學伴,謝謝成大的學生們。謝謝我的學伴這幾年來的教學,我的課業也慢慢變好了」、「很高興能讓妳教到,上課說的內容都會用我聽得懂的話來講解……最後跟妳說一句話:謝謝妳,也辛苦了」。至於更多岡林教會小朋友們共同的心聲,都是「謝謝大哥哥大姐姐陪我們玩」。

姑且不論課業,岡林的小朋友和所有的小朋友都一樣,都希望生活中會有大玩伴小玩伴,一起渡過生命中珍貴的童年時光。

因此,各位的伙伴的到來,事實上具有多重的意義。除了提供課後教學的支持,升學和生涯發展的解惑,也成為山區孩子的成長典範,讓他們了解未來可能如何發展,並陪著他們走一段長大的路。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我們謹此致上由衷的敬意。也希望你可以在參與服務的過程中,看見自己成為一個「重要他人」的可能性。

內容整理:翁裕峰、朱俊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